一、发展概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1978年设立的二汽工人大学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1986年更名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社会科学部,1999年更名为人文社会科学系。2013年6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拥有一支教风优良、研究能力突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铸魂育人使命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研究队伍,多位教师入选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湖北省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湖北省思政课教指委委员、湖北省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十堰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十堰中青年拔尖人才等。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院按照“政治固院、教学立院、科研强院、理论弘院、人才兴院”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政策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二、机构设置
学院下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8个教研室,分别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主要承担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工作。
三、教育教学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严格落实《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年版)》等文件要求,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建设,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走出了一条内涵式、特色型、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学院开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门理论必修课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实践(寒假社会实践)”两门实践必修课,以及“武当文化概论” “汽车强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3门特色思政选修课,含省一流课程5门,校一流课程3门,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理论课加实践课的思政课程体系。近年来,学院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思想铸魂工程。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2018年,入选“湖北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全国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课堂教研示范基地”。2019年,思政课部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在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学院坚持 “五个思政” 并举、“三全育人” 结合,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2021年,明德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中心办公室设在我院。2023年,入选“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综合改革示范校”,积极开展与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3年,与格林美(武汉)城市矿山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大思政课实践基地”获教育部专项支持。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抓手,重点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宣讲队”“红色革命精神”“三线建设”“南水北调”“支教志愿服务”等实践主题,取得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成效。学院教师累计指导学生获得团中央“三下乡”国奖120余项,获“挑战杯”“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国奖及省奖50余项。
四、科学研究
学院坚持“紧跟前沿、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有所作为”发展思路,发挥科研先锋党员的领头羊作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重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近5年,学院获得各类纵向、横向课题1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出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等学术专著10余部,论文50余篇,获第八届和第九届十堰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6项、第十四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6项研究成果获批十堰“双活化”工程。
学院先后建成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热点面对面”实践基地两大省级科研平台,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三线建设研究中心、武当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市校级平台3个。在学术交流方面,学院主办和承办了“中国历史与武当文化青年学者论坛”“地方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湖北省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会”“60年的回顾与展望:三线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高端论坛暨第四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等10余场全国性或省内高水平学术会议。
五、服务地方
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整合资源,依托地方红色革命基础与特色,组建了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俱佳的“施洋理论宣讲团”,多名宣讲团成员兼任湖北省委讲师团“百马行动”宣讲队、湖北省青年宣讲团、十堰市委理论宣讲团、十堰市青年讲师团以及各县市区宣讲团成员。近5年,“施洋理论宣讲团”在武汉市、鄂州市、襄阳市、十堰市开展理论宣讲500余场次,受众超过3万人次,为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主动适应国家需求,瞄准地方发展决策,发挥高校社科智库作用。近年来,学院教师撰写的资政报告被多个权威媒体(内参)和政府机构采纳,并获省、市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在人权教育、预防价值观西化领域撰写资政报告5篇,先后被光明日报(情况反映)、新华社(内部参考)、教育部以及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采纳。《打造世界级武当文化品牌,把十堰建成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资政报告先后获得多位省部级领导肯定批示。